(92)吕布三箭平敌将,刘备苦劝法孝直(5/6)
者统御将帅的方略。因此,霸者的行为,是驳杂而不纯的。保全国家,收罗英雄,就是《中略》所论的权变。历代做君主的,对此都是秘而不宣的。”
法正闻言,不禁笑道:“想不到玄德公也是个精通兵法的人,不知对于三略,玄德公有何独到的见解?”为了抓紧时机收服法正这个治国之才,刘备可以说把看家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了,只见他冲着法正抱拳道:“《三略》问世之后,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。光武帝诏书中引用《三略》内容,说明《三略》在东汉初年已经广为流传。东汉末年陈琳在《武军赋》中已经将《三略》与《孙子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六韬》相提并论。唐朝初年魏征将《三略》内容收入《群书治要》,做为帝王治国安邦的参考。宋代元丰年间,《三略》被列为“武经”之一,从此取得了兵学经典的地位。历代学者为它作注和阐说的也很多。据统计,从南北朝时期开始,经唐宋到清末,为该书作注、解说的就多达6多家。对于《三略》的价值,许多学者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。南宋著名学者晁公武说,《三略》其书,“论用兵机权之妙,严明之决,军可以生易死,国可以存易亡”;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评价《三略》说:“其大旨出于黄老,务在沈几观变,先立于不败,以求敌人可胜,操术颇巧,兵家或往往用之。”这些评语,都准确地指出了《三略》的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实用价值。这也正是《三略》之所以为历代众多政治家、军事家所高度推重的原因所在。由于揭示出了治国方略、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,《三略》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,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。唐朝年间,《三略》传入日本。日本的战国时代,《三略》与《六韬》一起被定为武校的主要教科书,并产生了林道春的《黄石公三略评判》、《三略讲义私考》,山冢义炬的《三略备考》,山鹿高祐的《三略要证》,喜多村政方的《三略便义》等。同时,《三略》在朝鲜等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播。所有这些,都证明了《三略》的不朽价值。就商战而言,《三略》最具有启意义的,是八个字:“为国之道,恃贤与民。”贤,讲得是重用人才;民,讲得是争取民心。作为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的第一部兵书,《三略》继承了《孙子》以来先秦兵学的优秀传统,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。其兵学内涵十分丰富,军事思想十分深刻。概括起来讲,主要包括深刻的战争观念、系统的战争指导理论、全面的选将用将原则、精辟的治军思想这几大部分。先,是强调“不得已而用之”和“以义诛不义”的战争观念。从《孙子兵法》以来,中国兵学在战争问题上形成了重战、慎战而又强调义战的思想。《三略》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的基础上,在有关战争的诸问题上,包括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、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、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、战争与民众的关系、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、战争与主观指导等,都提出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的判断,形成了系统的战争观念。
在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问题上,《三略》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,形成了强调慎战与义战的战争观念。《三略》认为,战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,会给社会政治秩序和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,因此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,是“不得已而用之”,而不能随意动战争:“王者,制人以道,降心服志,设矩备衰,四海会同,王职不废,虽有甲兵之备,而无斗战之患”,“圣王之用兵,非乐之也”,即使是进行战争,也必须以“恬淡”处之,尽量减少战争对人力物力的破坏,将战争的破坏性减至最低,否则就是“失道”。
另一方面,《三略》又认识到战争毕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,是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自行消灭的,所以必须正视这一现实,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运用战争的手段,法天道,兴义师,以“诛暴讨乱”,“扶天下之危”,“除天下之忧”。在《三略》看来,这种“以义诛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三国之温侯重生】最新更新章节〖(92)吕布三箭平敌将,刘备苦劝法孝直〗地址https://wap.1234u.net/book/60/60592/9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