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弄堂(2/3)

“嗯,甜的,萍萍乖,好好吃。”张家阿娘对孩子说了声,接着就招呼宋援朝一起回家,宋援朝提起行李和张家阿娘还有小萍萍向弄堂里走去,离着家越来越近。

“阿娘,侬乡下又来亲戚了呀?”

“这是侬乡下哪头的亲戚呀?”

走进弄堂深处,时不时就碰上邻居们打招呼,询问跟着张家阿娘的这个乡巴子是谁,这时候张家阿娘就会向她们解释,这不是自己的亲戚,是住在23号宋家,也就是以前宋老师的儿子宋援朝回来了。

弄堂里的邻居都是住了许久的老邻居,这个时代和后世不同,不像以后小区里的邻居那样老死不往来,就算是对门邻居住了十几年也不认识。

这个时代的人和人之间更有亲情,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样。

大家住在一个弄堂里,许多人从祖辈时就认识,大人们许多也是从娃娃时候一起长大的,相互之间关系很是融洽。

平日里张家、李家、王家几家住一幢楼,白天连房门都不关,家里有事外出就和邻居打声招呼,邻居都愿意帮忙照看。

就像宋援朝小时候,经常会从东家窜到西家玩,等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喜欢捧着个碗到处跑,瞧着那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会凑过去看看,大人们也不恼,通常骂几句小赤佬、馋佬胚,再笑眯眯地夹上一筷子给他尝尝。

这些邻居原本大多是认识宋援朝的,只是宋援朝这么一走多年,各自的记忆中早就印象模糊了。

再加上宋援朝比离开的时候高了不少,在西北这些年又黑又瘦,风尘仆仆满面垢面,外面穿着一身打了补丁的旧军大衣,蓝色的棉裤屁股后头还有两个望远镜(大补丁),脚上是破开了个洞的解放鞋,再顶个乱糟糟油腻打卷的头发,背着行李,一副明显乡巴子的腔调,哪里还有人能一眼认出他是谁?

当知道这人居然是宋援朝的时候,所有人都是惊讶莫名,谁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足足八年的宋家独养儿子(独苗)居然回来了。

“这是援朝?”11号的李家阿婆诧异地打量着。

30号的陈家大妈先认出来了,拍着大腿惊呼:“哎呦喂,这真是宋老师的儿子啊!当年走的时候白白嫩嫩的小伙子呀,哪能搞成这副鬼样子回来了呀?”

边上抽着烟的刘家爷叔弹弹烟灰,笑骂:“侬只戆大,宋援朝是去插队落户啊,侬以为是领导干部去疗养院呀?插队落户是要种地的,王家姆妈的儿子去黄山三年回来就和煤球一样黑了,不要说宋援朝去了八年了。”

胖胖的,面容有些熟悉但已经记不清那户的女人插口问:“援朝,记得侬是去大西北插队落户的对吧?大西北是啥样子呀?有好白相的伐?”

李家阿婆听了一脸嫌弃:“寿头刮气,大西北这种穷地方能有啥样子?那能?侬想去看看?侬也报名插队落户去呀,去了么就晓得了啊。”

胖女人有些挂不住脸,顿时反驳:“十三点啊侬,问问有啥搭界啦,阿婆侬今朝早饭吃太饱故意礅我?”

钱家老爷子边摇头边叹息:“哎……援朝总算是熬出头回来了,可惜宋老师夫妻……想想这一家门真是才古(可怜)……。”

弄堂里正闲在家没事的各位老头老太太和姑姨们突然听到23号的宋援朝回来了,一眨眼的功夫呼啦啦全冒了出来,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宋援朝不住打量,同时七嘴八舌地说着话。

“好了好了,看猢狲出把戏呀?走开走开!”瞧着人越来越多,张家阿娘很是不悦地提高嗓门喊了起。

这些人有的还好,有些这话是越说越离谱,再说了宋家的事弄堂里谁不知道?偏偏在宋援朝刚回来提这,不是故意戳宋援朝的心么?

“统统回自家屋里去,援朝刚刚回来早饭还没吃呢,援朝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重归黄金年代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二章 弄堂〗地址https://wap.1234u.net/book/291/291154/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