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第203章 大患也(2/4)

、劳民伤财,却没有多少利益,还不如继续留着公孙家镇边。

反正他斩杀了逆吴的大臣,也难以与魏国为敌了。

而坚持继续征伐大臣,则是觉得公孙渊既然叛一次,就能再叛第二次。

彼狼子野心,已彰显无遗。

如今不除,以后待魏国被逆蜀与逆吴犯境时,孰知他会不会再度背叛?

而且,有道是“箭在弦上不得不发”。

四万步骑都在幽州右北平聚集了,怎能朝令夕改呢?

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,让天子曹叡也难以抉择,亦然暗中遣使来关中问计于曹真:罢兵乎?不改初谋乎?

那时,曹真的回复很简单。

让天子曹叡坐等司马懿的军报即可。

毕竟,司马懿才是这场战事的提倡者与决策者。

而且他已经到了右北平,也会因地制宜考虑进军或罢兵的各种得失。

这种得失,在关中的曹真无法得悉。

但,实际上,曹真心中早就有了答案。

司马懿不可能上书罢兵!

不仅是他此生督领的战事,对不上大将军这个职位;还有如今正是进攻辽东的良机。

试想,公孙渊遣使送逆吴大臣首级来表忠心,若是雒阳朝廷给他加封官职、赏赐财物等安抚后,他还会对魏国有戒心吗?

守备能不松懈吗?

司马懿趁此机会,领军倍道而进,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召集兵马备战吗?

若是如此天赐良机,司马懿都熟视无睹,那么他也不配成为先帝的顾命大臣、爬上大将军的职位了。

再者,不管在魏国眼里,辽东偏远的地理位置是不是鸡肋,灭了公孙家的好处都是利大于弊的事。

比如,北疆的鲜卑与乌丸部落,至少会慑于魏国的兵锋,安分一段时间。

辽东新上位的豪族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也对魏国也会言听计从。

事实上,在战略层次上,司马懿与曹真所见略同。

在他的上书里,是直接讨要天子曹叡对公孙渊的封赏,为他遮掩攻伐的意图。

还强调了一句:如今被聚集在右北平的将士,因为幽州苦寒已经隐隐有所怨言了,若是雒阳的决策朝令夕改,让他们直接罢兵归来,恐怕会引发不好的事情来。

而且,四万大军聚集,不可能瞒过所有人。

公孙渊终究有一日也会知道此事。

届时,辽东必然再叛!

日后再征伐,面对有了防备的公孙渊,可不是四万大军能讨平的。

这样的理由,让曹叡终于有了决断:“卿所言,乃良策也,朕无不允之。彼公孙贼子,恣睢反复,不臣我魏国久矣,望卿此战为朕灭之!”

辽东战事如期,在关中的曹真,自然不会轻启战端。

但若是逆蜀来伐,他也不会惧之。

他若是亲自领军去安定郡与逆蜀主力鏖战,不败、不失土等,他还是有自信的。

只不过,他也隐隐有所担忧。

因为在细作打探的消息中,逆蜀的平北将军郑璞,将领军去攻伐祖历县。

汉魏双方历经数年的战事后,特别是金城郡榆中县之战,戎马数十年的夏侯儒被未及而立之年的郑璞以劣势兵力大败后,整个魏国都对“疤璞”的名声不陌生。

“彼疤璞者,乃魏之大患也!”

曹真在上表雒阳以及告诫西北各部将领时,乃是如此断言的。

也不由的,顺势去揣测着,通过逆蜀丞相诸葛亮别遣郑璞领军攻打祖历县潜在的意图。

他镇守西北数十年了,无需看舆图与分析军情,便可对各地的战略意图了然于胸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